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4-05-21
本报记者 牛嘉荣 通讯员 李君花
“五一”假期,运城火爆“出圈”。热闹的游客齐聚我市各国保单位,欣赏书写着华夏篇章的地上文物。坐落于新绛县的龙兴寺,也挤满了慕名而来的人。
但很少有人知道,新绛县博物馆旧馆,就在龙兴寺里。新绛县博物馆始建于1950年,原名新绛县文化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三位一体),1984年6月26日三馆分家改为现名。
龙兴寺内一间约20平方米的房间,就是新绛县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办公区域,里面存放着新绛县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方案。2019年,新绛县委、县政府启动三馆(博物馆、规划馆、科技馆)建设,工程总投资9445万元,占地面积19906平方米,2021年6月底工程竣工。
新馆址位于新城区体育公园南侧,绛州广场北侧,绛州大道与西市路交会处,整个建筑呈中轴对称,中间为象征城市开放与贯通古今的城市之门、新绛之门,建筑立面左右两侧分别饰以“规定新绛”“鼓舞世界”的文字。
2023年10月,新绛县委、县政府召开会议决定将原博物馆、规划馆、科技馆合并为新绛县博物馆,合并后的博物馆建筑面积为11550平方米。
贯通古今 展示历史文化
新绛县博物馆新馆与龙兴寺相距不远,十来分钟的车程也成为新绛县城近年快速发展的例证之一。站在新馆,向南眺望,龙兴寺塔尖清晰可见。新绛县博物馆人说:“新旧两馆,都在县城中轴线上,在这里,不仅可以追寻新绛的历史风云,还可以触到新时代新绛县蓬勃发展的脉搏。”
新绛县博物馆,隶属新绛县文化和旅游局,是国家公益一类博物馆,旧馆址位于国保单位新绛龙兴寺内,现有藏品1482件/套,以汉、明、清文物为主,类别有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等20类,其中一级文物1件/套,二级文物13件/套,三级文物402件/套,一般文物1066件/套。
七十二行城、水旱码头、南绛北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走进新绛,无疑会被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吸引。不管是丰富的古建筑遗存与艺术成就,还是过去繁荣热闹的商贸往来,又或是技艺精湛的手工业,都是新绛独特的文化标志。博物馆,无疑是新绛历史文化展示、表达、体验的重要场所。新馆的建设,始终围绕在如何表达好新绛文化这一核心思想上,全力激发新绛传统文化的活力,对接当代文化需求和博物馆游览方式,探索新时代“新绛色”,建构文化旅游品牌。
还没有进入新馆,就可以在门口窥到新绛厚重的历史。馆前地面上一处巨大的浮雕,直观展示出新绛诸多文保单位;拾级而上,进入“新绛之门”,可以看到刻有文物纹饰的四根石柱,鼓、编钟、铜币、鼎的纹饰灵感均来自馆藏文物。
合并后的新馆因其功能与空间的改变与调整,需要重新做相关的系统设计与提升、经费预算和工程改造,原基本陈列内容和形式的概念设计方案也需要重新进行设计。为此,新绛县博物馆与国家、省、市专家积极对接,对博物馆整体空间进行功能调整,邀请专家对博物馆进行空间布局和展览总体策划。
2023年12月28日,新绛县召开博物馆陈列布展工作专家研讨会,邀请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山西博物院原院长石金鸣、福建博物院院长吴志跃、江苏省美术馆原副馆长陈同乐等专家出席会议。专家们围绕博物馆定位、空间布局、展陈内容等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坚持守正创新,在呈现形式上作文章,采用文物展示、沉浸式体验、数字化等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展现新绛厚重的历史文化,持续提升新绛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馆还将设置绛州澄泥砚、剔犀云雕等非遗专题展,在博物馆中展示非遗制作技艺,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展示新绛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独特魅力。
新馆将聘请专业团队参照新绛地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亮点、展陈文物名录、陈列创新理念等,考察、研究、撰写新绛博物馆基本陈列的概念设计与深化提升;组建新馆建设工作组,查阅、梳理、汇总新绛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关图书文献与多学科研究信息,供项目设计方研究、选择;查阅、汇总、提交新绛博物馆可移动传世馆藏文物、历年来考古调查发掘的古遗址古墓葬的遗迹和遗物,以及现收藏于国家、省、市文物部门出自新绛境内考古调查发掘的遗迹和遗物等资料信息,供项目设计使用。
发挥职能 打造文化会客厅
“要用文物填充博物馆,让展陈生动深刻,全面展示新绛厚重历史文化、丰富博物馆馆藏实证,发挥新绛县博物馆的作用。”新绛县博物馆馆长刘媛媛说。为此,今年4月,新绛县博物馆公开征集藏品,征集范围包括自然类、古代史类、革命史类、近现代史类。
自然类,包括新绛县域内古生物化石、矿物质标本,珍稀动物、植物标本等。古代史类文物,是反映新绛县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领域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物证,包括铜器、铁器、碑刻、契约、家谱、志、牌匾、书信及其他资料。革命史类征集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时期留存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实物与文献资料原件。近现代史类,重点征集反映新绛县近现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科技、教育等方面发展的重要物证。征集形式包括捐赠、复(仿)制、借展等。
“由于我馆新馆还未投入使用,旧馆设立在龙兴寺景区内,馆内面积和展陈面积小,没有足够的场地开展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活动。但新绛县博物馆没有受场地限制,没有场地就走出去,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刘媛媛介绍,新绛县博物馆在重要节日和国际博物馆日都积极开展社会教育服务活动,向公众普及文物知识和非遗知识。
不仅如此,新绛县博物馆积极与新绛融媒体合作,在新绛融媒视频号上发布“邂逅·珍宝,云游‘新绛博物馆’”专栏节目,让文物可视,让观众足不出户云观馆藏珍品。
文物保护上,新绛县博物馆也从未停止脚步。
早在2021年,新绛县博物馆就已经开展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为馆藏文物配置了柜架和专用囊匣。
2022年,新绛县博物馆开展了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修复文物的过程极为复杂,馆内工作人员配合经验丰富的文物修复专业人员,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对92件馆藏珍贵金属文物进行保护修复。
修复的文物中,铜器包括鼎、豆、壶、盘、舟、匜、敦、鉴、佛像、马衔、车軎等,铁器有香炉、佛像、铁刀、铁剑等,品类齐全。时代跨越周、汉、北朝、唐、宋、元、明、清、民国几千年,是研究本地历史人文的宝贵实物资料。
残缺、孔洞、裂隙、变形、断裂、缺失,是这92间文物出现的主要病害。其中,金属文物普遍土垢锈蚀严重,尤其是铁器锈蚀物层状堆积剥落,十余件青铜器存在点状甚至片状有害锈。针对以上病害,工作人员对文物进行清洗、除锈、脱盐、矫形、补配、粘接、缓蚀、封护等保护修复,消除文物病害、减缓文物老化速度、延长文物寿命。
修复完成后,92件金属文物已全部通过山西省文物局结项验收。除此之外,新绛县博物馆还邀请专业团队编制了《新绛县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新绛县博物馆馆藏瓷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新绛县博物馆馆藏陶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目前三个项目均已立项,方案、资金评审已通过山西省文物局批复。
在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新绛县博物馆开展“学历史 知敬畏 修德行 守底线”“走近考古遗址,感受廉政文化”等“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文博知识讲座、考古遗址参观、非遗文化体验……形式多样、种类齐全,在一次次游览、参观、宣讲等活动历程中,新绛县博物馆“走”进大众生活,将历史文化教育延伸至校园、社区,让更多人在“家门口”感受博物馆的文化富矿。
“我馆坚持全方位推进‘保护,研究,利用,展示,管理,服务’六位一体工作格局。打造文旅融合的新时代博物馆,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全省一流县级博物馆,使之既成为收藏展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绛厚重历史文化的场所,又成为展览传承古绛州非物质文化精神价值的场所,更成为新绛县的标志性文化品牌和城市文化会客厅。”刘媛媛说。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